滚动:劳动最美 逐梦前行|王世洪:从放牛娃到牛肉汤锅店老板
凭着勤劳的双手、不服输的韧劲和埋头苦干的拼劲,王世洪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峨山县小有名气的大西牛肉汤锅店老板,在创造了财富的同时,也让家乡的美味得到传承和发展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王世洪为闻香而至的顾客备菜。
放牛娃做起牛生意
1963年,王世洪出生在峨山县塔甸镇亚尼村委会阿克甸村民小组,从小过着苦日子,一边读书一边放牛的他,被家乡人称为放牛娃。他回忆,那时自己最向往的就是能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,8岁时他穿着母亲做的麻布鞋、亲戚朋友给的衣服,每天天不亮就摸黑去当时的亚尼乡迭嘎小学上学;1981年,王世洪高中毕业回家做起了碾米、磨面的行当;1982年,他到塔甸公社放电影;1984年,从塔甸电影队被分配到亚尼乡电影队;1988年电影队解散后,王世洪到当时的玉白顶林场工作了3年,又辗转到塔甸煤矿挖了3年煤炭……经历过企业停产、尝试过四处打零工,一头得面对生活的窘迫,另一头需扛起家庭重担,王世洪不得不静下心来谋划自己的出路。
1996年,尝遍生活艰辛的王世洪做起了牛生意,不断在买牛、卖牛的过程中积累辨识土黄牛的经验。在收购塔甸镇大西村当地人采用传统方式饲养的土黄牛的过程中,王世洪有了自己的生财之道:做一锅原汁原味的大西牛肉汤锅,围着圆圆的锅、喝着“转转酒”、吃着“坨坨肉”,让外面的人品尝地道彝家土黄牛,感受彝家待客之道成了王世洪的梦想。
两代人传承坚守原滋味
常年在买卖土黄牛之间琢磨的王世洪思考着,如何把大西彝乡土黄牛的山野之趣表现出来呢?王世洪觉得最朴素的食材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去烹饪,才能保留它的原滋味,那么制作汤锅无疑是最合适大西土黄牛的烹饪手法。
黄牛肉肉质细嫩,纤维紧实,油黄而薄,牛肉香味重、腥味也很重,王世洪尝试了各种方法,只为做出一口鲜甜、醇厚的黄牛肉汤做汤底。
“高汤微制”是王世洪探索出的熬制良方。选用上好的带皮土黄牛肉,用喷灯将牛皮烧黄,去毛、除腥之后,将骨肉进行分离。随后,把牛骨敲开,与大块牛肉一起入水浸泡去除血水后,用冷水煮开,打掉泡沫。文火慢滚收汁至汤稠,期间不放任何汤料。
制汤的诀窍在于一个“熬”字,熬出百味杂陈的馥郁香浓,考验的是厨师的耐心和经验。时间是鲜味的催化剂,熬到王世洪要求的时间,汤的颜色开始由清澈逐渐变为乳白,浓稠度也慢慢达到预期,汤的鲜香也开始在空气中弥漫。
闻香而至的顾客们入座后,王世洪的妻子、儿子、儿媳开始按照顾客点的重量,将冷却的牛肉带皮切好。一指宽窄是彝家人对“大口喝酒、大块吃肉”待客习俗的尊重,王世洪家的带皮牛肉刚好切成一指宽窄。都说“汉人贵茶,彝人贵酒”,在王世洪的餐桌上,茶与酒的相遇就着这一锅刚端上桌的地道黄牛汤锅,配上峨山当地的时鲜小菜,色香味俱全,再点上个油炸牛皮和牛干巴做下酒菜,顾客们在店里大快朵颐,简单却充满了野趣。
“牛皮Q弹有韧劲,牛肉醇香、厚实有嚼劲儿,回味偏甘带香,很过瘾。”“他们家的蘸水是老板自己配好的,与这汤锅有默契,赋予了牛肉灵魂。”“汤汁浓郁,入口鲜甜,配以韭菜别具风味。”“这个汤、肉、皮都很地道,唇齿留香,给人漫步山林,感受泥土、青草气息般的幸福感。”“油炸牛皮、干巴都解馋,但一口老汤更暖人胃,嚼着牛肉、喝着汤,能感受到彝族人红红火火的日子……”到店的顾客们纷纷评价着。
滋味的更新与变迁需经一代代厨师之手实现,对幸福的诠释却是需要一个家庭几代人去接力。王世洪的儿子、儿媳在传承王世洪手艺的基础上,想为大西牛肉汤锅注入新的生命力。父子间的口口相传,婆媳间的交流切磋,夫妻间的窃窃私语,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开始为两代人手艺的传承摸索思考,幸福的接力棒在两代人手中紧握。
“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汤锅,品尝到这样一口汤的原滋味。”王世洪的儿媳柏江丽谈道,将把店里重新装修,注入更多彝文化元素,让到店的顾客有更好的体验感。
顾客们大口吃肉,谈笑言欢,小店一派热闹之景,看着眼前的画面,幸福的滋味让王世洪心底美滋滋的。回首坚守大西牛肉汤锅原滋味的这17年,王世洪觉得这种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后吃饱穿暖的日子很幸福。他想让更多的人也能在一口汤、一块肉中感受这种幸福,感受彝乡百姓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和坚持。
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:沈杰
编辑:韩娅娇
审核:徐凤祥
标签: